读书的意义,是为人生筑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
文:郭海红
常有人问,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是为了考一个更高的分数,找一份更好的工作,还是在与人交谈时多几分谈资?若只盯着这些功利的答案,未免太小看了读书这件事——它从不是一场“投入即有回报”的交易,而是一场缓慢的、无声的自我重塑,是为我们的人生,筑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,开一扇望向世界的窗。
当我们困在生活的琐碎里,读书是最好的“逃离通道”。不必收拾行囊,不必花费分文,翻开一本书,便能走进不同的人生:读《瓦尔登湖》,仿佛能坐在梭罗的小木屋前,看湖面的冰棱融化,听林间的松鼠跳跃,暂时抛开职场的KPI与家庭的烦心事;读《海底两万里》,又能跟着尼摩船长潜入深海,与发光的水母为伴,和巨大的鲸鱼擦肩,把柴米油盐的焦虑,都藏进深海的壮阔里。那些说不出口的委屈、解不开的困惑,在书中他人的故事里,总能找到共鸣与慰藉——原来不是只有自己在挣扎,原来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。
当我们面对世界的复杂,读书是最稳的“底气来源”。人之所以会迷茫、会胆怯,往往是因为眼界不够宽,认知不够深。就像站在山脚下的人,总被眼前的荆棘困住,而读书,就是一步步往上走的过程。读历史,能从王朝的兴衰里看懂“时势造英雄,也能覆英雄”,再面对生活的起落时,便少了几分怨天尤人,多了几分从容淡定;读哲学,能在苏格拉底的追问、孔子的箴言里,想清楚“人为什么而活”,再面对选择的纠结时,便少了几分随波逐流,多了几分坚定清醒。读书不是为了记住每一个字,而是让那些文字里的智慧,慢慢融入骨血,成为我们面对世界时,不慌不忙的底气。
更重要的是,读书能让我们成为“更完整的自己”。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,能经历的风景、遇见的人都有限,但读书却能让我们拥有“多重人生”。读杜甫的诗,能体会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家国情怀,让自己的格局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;读杨绛的散文,能学会“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,到最后才发现,人生最曼妙的风景,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”,让自己的心态慢慢变得平和;读《小王子》,能找回童年时对世界的好奇与纯粹,不让世俗的尘埃,遮住眼里的光。我们在书中见天地、见众生,最终,是为了更好地见自己——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明白自己该坚守什么样的底线。
或许有人说,现在的碎片化信息那么多,刷短视频、看公众号也能获取知识,何必花时间读书?可那些碎片化的信息,就像路边的零食,只能暂时填饱肚子,却无法提供长久的营养;而书籍,是经过作者沉淀、打磨的正餐,每一页都藏着用心的思考,每一段都能引发深度的共鸣。
读书从来都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,它不会立刻让你升职加薪,也不会马上帮你解决眼前的难题。但就像春雨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,那些你读过的书,会慢慢变成你的气质、你的眼界、你的格局,在你人生的某个时刻,突然给你力量,帮你渡过难关。
所以,不必纠结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,不如就从现在开始,拿起一本一直想读却没读的书。读着读着,你会发现,那些读过的文字,早已悄悄照亮了你前行的路,也让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
责编:正义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