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典的良心是人生归途——读于海洋先生撰写《日思录》随想有感
读完于海洋先生的《行思录》随想,内心如吃黄连般苦涩,五味杂陈。这篇文章以赤诚之心直抒胸臆,字里行间浸润着不加修饰的真挚。文中,曾历经狂风骤雨的老人在列车的喧闹中难掩心绪,更无心观赏窗外景致。那些积压已久的委屈与困惑,在目睹人间百态后化作深沉的感慨;当他援引苏东坡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的千古绝唱,对至亲的思念如决堤之水,泪水夺眶而出。此情此景,正应了莎士比亚所言:“心心相印的人,在悲哀之中必然会发出同情的共鸣。” 这种从岁月深处生长出的情愫,无声叩击着读者的心灵,让人在文字间照见共鸣与共情的力量。
品读如品茶,细品知本真。莎士比亚经典之作《雅典的泰门》,讲述了雅典富豪泰门从慷慨好客走向愤世嫉俗、最终孤独离世的悲剧人生。
泰门曾是财富与慷慨的象征。他的府邸门庭若市,朝臣攀附权贵,诗人撰写颂诗,画家呈上谄媚肖像,商人献上珍奇货物,甚至普通市民的恭维也能换来馈赠。他为朋友偿债、替落难者赎身,将慷慨视为贵族美德。人们围绕在他身边称兄道弟,享受着他用财富搭建的虚假友谊。
然而,无节制的挥霍与对人性的盲目信任,让泰门很快耗尽家产。当他向昔日受惠的“朋友们”求助时,却遭到集体背叛。绝望的泰门离开雅典,在荒野掘地求生时意外发现黄金。但此时的黄金不再代表善意,反而成为他报复虚伪“朋友”的工具。即便雅典城遭围困,元老们携黄金求他出山,也只换来他对大海的怒吼:“当我需要一滴水时,你们给我的是冷漠;如今你们需要黄金,我给你们的是诅咒!”
莎士比亚借泰门的悲剧,撕开了世俗社会的遮羞布:在以黄金衡量一切的世界里,友谊不过是利益交换的面具,尊重取决于被利用的价值。泰门落难的核心,是雅典社会对利益的绝对崇拜——他富有时,众人将其慷慨视为理所应当;破产后,立刻遭到社会抛弃。这场悲剧不仅是个人因“慷慨过度”的失败,更是莎士比亚对“金钱社会”的深刻隐喻:试图用财富构建理想友谊,终将被功利法则反噬。在利益至上的世界中,纯粹的理想主义注定崩塌,而人性的虚伪与贪婪,则加速了这种毁灭。
泰门因人性的凉薄从慷慨走向愤世,最终在绝望中与世界决裂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,是海洋先生笔下的一位老人。这位老人自幼受家族“积善成德”的训诫熏陶,即便在人生至暗时刻,依然坚守善意,以济危扶困为己任,默默资助弱势群体。这份在逆境中不改的家国情怀,不仅彰显了个人的高尚品格,更折射出其家族世代传承的良好家风,值得每一位中国公民由衷敬重。
善良不是被欺的理由。这位老人不苛求他人锦上添花,更不奢望雪中送炭,却不应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对象。打着“称兄道弟”的幌子趁火打劫,利用其善良落井下石,不仅违背公序良俗,更是对人性底线的践踏。须知,他也是需要被关怀的老人,若因恶意对待而身心俱疲、疾病缠身,那些伤害他的人又怎能心安理得?贫穷或许是一时境遇,但丧失良心则是灵魂的堕落。愿我们都能以善意回应善意,莫让善良在寒夜中熄灭。
于海洋,为原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,研究生学历,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,获硕士学位。曾担任浑河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一职,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。
他曾担任辽宁嘉星诺房地产公司董事长、辽阳顺锋钢铁公司董事长,在企业经营领域成绩斐然。凭借卓越的商业智慧与果敢魄力,多次主导濒临破产的房地产企业重组盘活,助力化解行业风险,为沈阳市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排忧解难。在辽阳顺锋铁矿陷入经营困境时,他不计个人得失,主动筹措资金、承担债务,以全身心的投入带领企业走出困境、重焕生机,彰显了民营企业家爱国为民的责任担当。此外,他在文学创作领域亦有建树,多篇散文、诗歌作品曾发表于《人民日报》、中国网、凤凰网等国内权威媒体,展现出多元的才华与人文情怀。